非正常死亡、因病去世频发,高校青教成“高危职业”?|教育观察
来源网站:www.caixin.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权益事件
内容类型: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师, 南京大学, 学院
涉及行业:教育, 服务业
涉及职业:
地点: 江苏省
相关议题:
- 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Ptui94Zm](https://a.caixin.com/Ptui94Zm)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 近期多位高校青年教师非正常死亡或因病去世,显示该群体面临较高的职业健康风险和心理压力。
- “非升即走”等高校聘任制度增加了青年教师的工作不稳定性和心理负担,部分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教师中抑郁、强迫和睡眠等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且教师对工作绩效有较高要求,易形成过度责任感。
- 研究指出,高校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逐年恶化,教学、科研和院系负荷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年和女性教师健康受影响更为明显。
- 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导致教师职业负荷膨胀,专家建议高校应优化学术生态,缓解教师健康压力。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请务必在总结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Ptui94Zm](https://a.caixin.com/Ptui94Zm)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财新网】近日,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思嘉被传离世。学院官网上,她的个人主页照片已变为黑白。
东思嘉今年33岁,被业内视为“深海科研新星”,其突然离世的消息令外界感到错愕和惋惜。而公众最早是从一份科学期刊的注释中得知此消息。
今年6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曾发布东思嘉为第一作者的论文《通过加速船载石灰石的风化进行二氧化碳封存的可能性》(Potential of CO2 sequestration through accelerated weathering of limestone on ships)。在论文致谢处,合作团队对其进行深切悼念:“在本文即将发表之际,我们失去了挚友兼同事东思嘉,谨以此文纪念她,愿她的精神如曾激励我们般,继续鼓舞他人”。
截至发稿,南京大学官网未发布东思嘉的讣告。在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师资力量”栏目中,共展示了19名教师,东思嘉已不在其列。针对传闻,财新试图联系南京大学宣传部门及该校能源与资源学院院长及副院长进行确认,但均未获得回应。
相关资料显示,东思嘉1992年3月出生于江苏,2010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学基地班,地球化学专业。2014年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地球科学系博士学位,2019年获得博士学位。2023年加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担任副研究员,后转至能源与资源学院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碳封存,海洋无机碳循环,矿物界面反应,碳酸钙溶解动力学。
8月两名高校青年教师非正常死亡
东思嘉何时、因何离世,目前尚未有确切说法。在东思嘉离世消息曝光之前,8月有两位高校青年教师非正常死亡。
8月4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青年教师、35岁的杜冬冬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坠楼。该教师系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仿生软体机器人等方向研究。
8月12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青年教师黄恺副教授不幸去世,年仅41岁。据知情人透露,死因亦为“坠楼”。和东思嘉一样,黄恺拿到了“别人家孩子”的人生剧本。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导师为诺贝尔奖得主John Polanyi,在加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前,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对于杜冬冬、黄恺两位老师的离世,二人所在学校均未做出正面回应,也未发表讣闻。三名高校青年教师离世的消息相继曝出,再次激起公众对高校工作压力和“非升即走”制度的讨论。
“非升即走”制度即高校与教师在聘任合同中约定如果教师在准聘期内无法晋升长聘副教授或教授,学校不再续聘。目前无直接证据指向三位教师的离世与“非升即走”的考核有直接关系,但从三人生前发表的研究成果和负责的项目来看,工作处于高压状态。
高校青年教师身心健康亮红灯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普通高校教师抑郁问题检出率达24.1%,强迫问题检出率达25.1%,睡眠问题检出率23%。(详见财新报道《研究:教师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偏高,急需对策》)
研究认为,大多数教师对自身的行为规范、工作绩效等有较高要求,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夸大责任感,导致强迫性认知。此外,受“非升即走”等规则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的不稳定性更强,也会增加强迫、抑郁和焦虑状态。
高校青年教授的心理危机和职业压力,正导致自杀现象的增多。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学学者吴志明(Cary Wu)团队今年5月发表在《预防医学报道》(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上的论文指出,中国精英大学中自杀率不断攀升的现象早已成为一种心照不宣却讳莫如深的事实。
吴志明团队研究指出,在自杀方式上,从高处坠亡是学术界自杀的最主要方式(89例,占68.5%)。其中,学术压力是导致研究生自杀的主要诱因。相比男性,女性自杀者更易受家庭矛盾影响:约20%的女性自杀案例涉及家庭因素。对此,吴志明提出,目前的学术界自杀问题,已不再只是偶发的私人事件,这应该被作为一种“公共卫生事件”来严肃对待。
非正常死亡之外,有关高校青年教师因病去世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反映这一群体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面临的严峻健康风险。
据财新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7名高校青年教师(50岁以下)因病去世,分别是中国计量大学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讲师石召君(32岁)、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王珂(46岁)、九江学院法学院教师韩守莹(45 岁)、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宋文文(41岁)、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永锋(47岁)、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崇俊 (42岁)和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全宇晖(39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等人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总体生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并且呈逐年加重趋势,教学、科研、院系职业负荷的不断膨胀对高校教师生理疾病检出率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尤其是41岁以上的中生代教师和资深教师群体,以及女性教师群体,健康受到负面冲击更加明显。鲍威等人建议,高校需要营造更为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扭转竞争性学术评价体系所导致的高校教师职业负荷过度膨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