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职业倦怠,67.8%受访职场人士期待用人单位加强人文关怀

发布日期: 2023-12-21
来源网站:new.qq.com
作者:中国青年报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统计数据或调查报告
关键词:职业倦怠, 用人单位, 受访职场, 职场人, 人士, 倦怠感, 调查, 专业
涉及行业:服务业
涉及职业:白领受雇者
地点: 广东省

相关议题:工作时间

  • 93.8%的受访职场人士对工作有倦怠感,其中44.1%的受访者觉得比较严重,7.1%的受访者感到非常严重。
  • 67.8%的受访职场人士期待用人单位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履行企业责任。
  • 59.7%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益。
  • 49.1%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薪资达不到目标是产生倦怠的首要原因。
  • 37.8%的受访职场人士觉得倦怠感的来源是晋升难、上升渠道有限,36.7%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是工作强度高、压力大。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志伟 记者 孙山

“上班没心情”“工作没动力”……如今不少人感慨,工作久了总觉得很疲倦,逐渐成了“上班困难户”。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职场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8%的受访者对工作有倦怠感,薪资达不到目标、工作时间长是受访职场人士产生倦怠的主要原因。应对职业倦怠,67.8%的受访职场人士期待用人单位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履行企业责任,59.7%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益。

超九成受访职场人士对工作有倦怠感

90后罗慧硕士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刚工作时,她发现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是自己不了解的。为了适应工作节奏,她时常加班加点,阅读相关资料和文件,“那段时间感觉自己成长很快,每天都有进步,很有成就感。”

工作三四年后,罗慧对工作渐渐生出了倦怠感。“一方面是职业进入瓶颈期,因为所在的部门是公司的分部,很难有晋升机会,而且工资也没太大的变化,在深圳生活有比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是长期从事同一份工作,难免会形成一些套路,逐渐想要应付了事,没有动力去思考创新,感觉自己被‘框’住了。”

调查显示,93.8%的受访职场人士对工作有倦怠感,其中44.1%的受访职场人士觉得比较严重,7.1%的受访职场人士感到非常严重。交互分析发现,受访职场人士工作时间越长,工作中的倦怠感越重。工作10年以上的受访职场人士觉得有倦怠感的比例为97.2%。

“如果给工作倦怠感打分的话,10分我会打3分。”在苏州某外企工作两年多的张子奇,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工作内容与我所学的翻译专业比较对口,应对日常的任务绰绰有余。”他坦言让自己有些倦怠的是工作内容同质性强,虽然任务有所不同,但流程都差不多,缺乏新鲜感。

薪资达不到目标是受访职场人士产生倦怠的首因

“我的倦怠感主要是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任务比较重。”就职于北京某国企的李贤才,最近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经常晚上八九点才下班。“现在部门人手比较少,主要的工作由我和另一个同事负责,工作内容特别杂,还需要与不同的部门对接,加班已经成了常态,时常感到身心俱疲。”

职场人的倦怠感主要来源于什么?调查显示,49.1%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是薪资达不到目标,42.9%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是工作时间长,影响个人生活。

张子奇觉得,工作既有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也有升职加薪的现实考量,“在我们公司,想涨工资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几个月前领导说会考虑给我涨工资,但目前还没有落实。另外,我发现有些比我入职早的同事,工作五六年了,还在原先的岗位上,有点担忧发展前景,如果长期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希望,会缺乏目标和动力。”

调查显示,37.8%的受访职场人士觉得倦怠感的来源是晋升难、上升渠道有限,36.7%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是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其他还有:职场人际关系复杂(29.5%),入错行、岗位不匹配(26.4%),情绪消耗严重(25.1%),工作缺乏成就感(20.7%),机构/企业前景/愿景不清,缺少目标认同(20.4%),工作内容枯燥单调(16.9%)。

“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降低,二是去人格化,即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三是工作成就感或自我效能感下降,工作缺乏成功体验和幸福感。一般来说,律师、护士、教师等带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相对较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张西超表示,现在不少人在工作中感到倦怠心累,这更多属于职业健康心理学的范畴。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与工作环境有关系,比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氛围不和谐等,另一方面也有个人原因,比如个人能力难以应对工作内容,职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当个人遇到难题,而又难以获得组织内外的资源去解决时,就容易产生倦怠感。

应对工作倦怠,67.8%受访职场人士期待用人单位加强人文关怀

李贤才觉得,当遇到职业倦怠时,单纯靠个人来调节适应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单位为职工提供支持。“公司内部有轮岗制度,我已经申请了年后调到别的岗位,希望能换个环境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李贤才对公司的轮岗制比较认可,“对个人来说,岗位不适合是件比较痛苦的事,但辞职换工作的成本又比较高,如果有机会在公司内部尝试新的岗位,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减轻工作焦虑。”

应对工作倦怠,职场人期待用人单位提供哪些支持?调查显示,67.8%的受访职场人士期待用人单位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履行企业责任,59.7%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益。其他还有:用人单位完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向反馈(58.2%),各级群团组织提供贴近职工需求的活动和服务(43.0%),分级分类搭建专业心理咨询平台,让服务更可及(20.7%)。

“现在有些企业在积极推进组织建设,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激发员工动力,实现组织目标。”张西超表示,企业的领导者要清楚工作氛围对员工的影响,对员工的工作情况和情绪有所了解,在组织内部鼓励和倡导互相关怀的人文氛围,建立正面积极的人际网络。另外,有些企业还会通过“员工帮助计划”,为员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而且现在心理咨询的渠道比较多,普及度也比较广,大家可以通过专业咨询纾解心理问题。

张子奇注意到,今年以来,公司经常会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开展服务,通常会安排在周五下午,有需要的员工可以跟心理老师预约,“挺受欢迎的,名额比较难抢。”张子奇觉得,这对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件好事,个人能够通过这类服务获得专业支持,解决个人的困惑和难题,获得情绪出口,同时也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更有归属感。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工作时间在1年内的占6.5%,工作1-3年的占14.1%,工作3-5年的占27.9%,工作5-10年的占30.0%,工作10年以上的占21.5%。工作单位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占9.5%,来自国有企业的占26.5%,来自民营私企的占49.3%,来自外企的占10.7%,其他为4.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 删除 返回